|
【佛山陶瓷网】tcl重组疑团 47.6亿元背后的难言之隐 |
【2018】2018-12-27发表: tcl重组疑团 47.6亿元背后的难言之隐 被剥离的tcl消费电子和家电等智能终端业务是珍宝还是累赘?2016年10月左右,李东生在那段时间总是睡不着觉。这位年近60岁的老人,在新的一年到来之前提前预估到了一件事:tcl的业绩将变得越 tcl重组疑团 47.6亿元背后的难言之隐来自20182018相关,仅限20182018观点以及网络浏览,佛山陶瓷网对tcl重组疑团 47.6亿元背后的难言之隐以及内容不做任何推荐。 tcl重组疑团 47.6亿元背后的难言之隐被剥离的tcl消费电子和家电等智能终端业务是珍宝还是累赘? 2016年10月左右,李东生在那段时间总是睡不着觉。 这位年近60岁的老人,在新的一年到来之前提前预估到了一件事:tcl的业绩将变得越来越惨淡。 果不其然,那一年,tcl集团的净利润下降到21.4亿,而两年前的利润为42.3亿,这意味着tcl的盈利能力在短短两年时间内腰斩了一半。 还有一个趋势释放出巨大的压力信号:tcl集团在1000亿元销售额上下已经徘徊三年之久,毛利日益缩窄,稍不留神极有可能掉出千亿的队伍。李东生为此苦恼了很长一段时间。 这其中的原因有两方面。tcl集团已经开始依赖华星光电贡献主要利润,曾经赖以为生的消费电子、家电和通讯业务等智能终端业务增长乏力,正在拖累集团整体业绩。伴随这家公司几十年的传统业务该何去何从? 除此之外,同是新兴的半导体和面板业务,竞争对手京东方在a股的市盈率达到了20倍。而tcl集团因为业务种类繁多,在证券市场被作为传统家电业务看待,市盈率只有9倍左右,相差一大半。不仅股价长期低迷,投资者们信心不足,a股的制度也限制其无法将华星光电业务分拆独立上市。 彼时老同学创维的黄宏生已经另起炉灶做起了电动汽车,美的方洪波也因为收购了德国库卡而实现了市盈率大涨,格力的董明珠也在银隆汽车上跃跃欲试,唯有李东生,依然活在传统的家电世界里。 一边是几十年的心血,另一边则是代表未来的新兴产业,如今在a股市场中组合在一起却变得不合时宜。如何处理这两项业务,是李东生那段时间以来思考最多的问题。两年后,李东生终于做出了选择。 2018年12月,tcl宣布以47.6亿元的价格将旗下消费电子、家电等智能终端业务以及相关配套业务悉数转出,公司由过往半导体显示及材料产业与智能终端产业两大主业,变更为聚焦半导体显示及材料产业。 这本是一次断臂自救式的改革,但当公告发布之后,却衍变成一场对李东生的集体讨伐。 争论的焦点在于:李东生用47.6亿的低廉价格将tcl的几项核心资产转移到自己控股的公司名下,让外界认为这次资本腾挪是一次并不光彩的利己行为。此外,消费电子、家电和通讯所代表的智能终端是tcl过去几十年来的核心业务,贡献着大量的营收,剥离出去并非明智之举。 为此,深交所也向tcl集团发出重组问询函,从出售资产必要性,再到标的评估定价等共计31个问题向tcl发起了灵魂拷问:“本次交易是否有利于维护上市公司的利益?” 12月21日晚间,针对深交所的问题,tcl集团正式做出回应,其中一部分提到剥离非核心业务是既定战略,智能终端板块收入规模大,但盈利能力弱。 从这个回应来看,tcl正在袒露出一些不愿意为外人所见的事实:智能终端业务已是公司继续向前的累赘,现在到了必须要抛弃的节骨眼上。而47.6亿,真的不便宜了。 tcl重组之谜 重组方案显示,本次交易的战略投资者包括苏宁易购、中信产业基金、中信资本、惠州市国有资产经营公司等企业。 “李东生自己其实不想接智能终端业务,但如果李东生不参与,其他股东就更不愿意投资了,因为资方会认为tcl自身已经放弃了这项业务。”一名参与重组的人士对界面新闻记者说。 这可能是tcl官方并不愿意承认的事实。在最近几年,智能终端业务早已在内部失宠,面对产业趋势下滑和红海的市场竞争,李东生也许对这些业务已经逐渐失去了耐心,他更在乎的可能是几十年的公司积累,亲自花钱剥离发起重组显然是无奈之举。 换句话说,李东生对消费电子、家电和通讯所在的智能终端业务在乎的程度可能仅剩一项——情怀。因为47.6亿的剥离价格,不仅附带着巨额债务和几万名员工,还有几乎不可能逆转的“烂摊子”。 tcl集团在回应深交所的公告中称,消费电子以及家电等智能终端业务在过去2年中亏损额较大、负债额以及资产负债率较高,部分标的公司因历史亏损,尤其移动智能终端业务板块出现巨额亏损,导致智能终端业务群整体出现较大亏损,因而形成负资产。 tcl还强调,尽管标的公司整体在2018年上半年取得了一定改善,但经营前景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 上述参与重组的人士对界面新闻记者说,tcl做出重组决策主要基于几个方面: 第一,面板投资对人才和资本的要求很高,在融资能力上,因为tcl集团市盈率偏低,需要摊薄更多的股权,这对前期投资华星光电的股东并不公平。 第二,在tcl的家电业务没有剥离之前,许多竞争对手介怀tcl电视会带来威胁,因此不敢过多采购华星光电的产品,比如海信,一直都没有将华星光电作为第一供应商。 第三,华星光电从成立以来,是由中国台湾团队、大陆团队、韩国团队三方组成,跟原有的tcl业务没有交叉任职。但因为公司会把股票作为长期激励的手段,因此跟家电通讯业务的员工共享当前的tcl股票也是不公平的。 “一定要单飞,这是几乎所有华星光电员工的想法。”上述人士说。 被人遗忘的tcl手机 tcl集团上半年的财报显示,营业收入525.24亿元,同比增长0.67%,其中主营业务收入520.7亿元,同比增长1.45%。 从最新的财报来看,智能终端业务看似有着变好的趋势,但实际上却是一次“回光返照”。 对于业绩增长的原因,tcl集团表示,主要由于海外市场业务盈利持续提升,以及 tcl通讯持续提效降本,在海外重点区域市场大幅减亏。 2014年,tcl通讯业务营收为245.24亿元,而2017年营收则仅有149.75亿元,三年时间下滑了将近一半,之后也从未有过增长。 很显然,tcl通讯业务的减亏并不是由于市场扩张所得,而是次级手段如节流,裁员,收缩业务所致。 2018年的半年度财报会上,tcl高管也承认了这一点: 1、去年第四季度开始启动变革,组织角度上做调整,管理结构优化,各区域主要管理团队也做了调整,总费用较去年同期节约了1.4亿美元。 2、职员人数2016年有8000人,到三季度减少到大概4000人左右,裁减了50%的人。 3、海外仓库做了去库存,存货和营收账款同比下降约50%,盘活大概4亿美金的现金流。 4、北美区域做了大的变革,成本下降,销售额上升。 界面新闻得到的最新消息是,tcl和黑莓的品牌合作授权即将到期,tcl将不再跟黑莓续约。因为这笔曾经寄以厚望的手机生意已经给tcl带来了上亿的亏损。 “tcl通讯团队在这次重组中是最没有话语权的,因为几年前的战略失误导致了现在大幅亏损。”上述参与重组的人士说。 早在1999年,tcl便做起手机业务。2003年,tcl手机以9.31%的市场综合占有率取得国产手机第一,当时tcl手机年利润超过10亿,一度为其他所有国产厂商的总和。 2004年,tcl通讯完成收购阿尔卡特手机,开启了全球战略,截至2015年底,tcl通讯在海外市场的营收占比达到了93%。 转折点出现在2012年。当时国内手机市场一片红火,tcl决定回归国内,并宣布主打千元机市场。 那一段时间,国内手机市场正发生剧变。小米横空出世,华为宣布裁减运营商机型,转做高端,oppo和vivo在三四线城市强势崛起。但tcl回到国内却逆势选择了继续加码运营商市场。 当时的一位tcl通讯城市经理说,那时的策略是出货,目标是实现国内前5,运营商有返利,卖得会容易点。 但两年之后,中国智能手机市场彻底变天。4g普及之后,运营商不再补贴终端,市场从70%以上运营商渠道变为运营商渠道40%、线下公开渠道35%、网络渠道25%,三四线城市逐渐成为销售的主力。运营商渠道不再是手机厂商的“金饭碗”。 根据tcl集团财报数据,2015年tcl通讯出货量达到8355万台的历史峰值。但令人感到吃惊的是,2015年智能手机已经大量普及,tcl通讯的功能机销量却依然大于智能机,这导致其asp(平均销售价格)长期在30美元-50美元之间浮动,也遏制了其利润继续增长。 2015年12月,tcl聘请了来自于华为消费者bg的杨拓担任tcl通讯中国区总裁,并为之配备了由18名高管组成的全新中国区团队,希望杨拓能够带领中国区团队大举反攻国内市场。 杨柘对tcl手机的思考是,要寻找品牌差异化的认知。杨柘在上任后曾说:一个女医生和100个女性站在一起的时候,自我认知是医生;一个女医生和100个男人在一起的时候,自我认识是女性。 然而此时的国内智能手机行业已接近红海。在智能手机方面缺少技术积累优势,在互联网和线下也没有渠道积累优势的tcl,应对消费者对技术和高端机型的需求时,显得有点力不从心。 更为重要的是,tcl自那时启动的品牌转型战略效果几乎微乎其微。原因在于,虽然全面覆盖各类消费群体,但因为战线过多过大,导致tcl整体品牌定位模糊。 2016年,tcl通讯出货量已经下降到6876.6万台、同比下降17.7%;在财务上也已经逆转为亏损4.74亿元,成为tcl集团整体净利润水平同比下降33.82%的主要拖累因素。 当时有tcl内部人士指出,对于tcl手机国内糟糕的成绩,李东生非常不满意。 2016年底,tcl通讯启动裁员计划,裁撤了北京团队,涉及品牌、营销、销售等部门约数十人,杨柘被“架空”,不久后便离职。 在同一时间,tcl通讯再次调头,宣布与黑莓签署一项长期许可协议,取得了黑莓安全软件、服务套件、品牌资产的授权,等于说tcl通讯承包了黑莓的几乎全部业务。 但有统计显示,2017年黑莓全年出货量仅85万台,大幅亏损。tcl在合作到期后也不再与黑莓续签。 固有的阿尔卡特品牌上,tcl在海外市场面临的挑战则更大。由于中国手机厂商加速出海扩张,目前阿尔卡特在亚太区正受到oppo、vivo的竞争影响,在欧洲市场则是面临华为和小米的威胁。 2017年10月,tcl集团发布股权出售公告,按照价格估算,tcl通讯的估值仅为10亿元。作为对比,2016年9月30日tcl通讯私有化时,其市值接近百亿。仅仅一年的时间,tcl通讯的价值也缩水了九成。 2017年12月,李东生决定亲自掌舵通讯业务,原通讯ceo郭爱平归队。但等来的却是国内手机整体销量下滑,锤子、金立、360手机等相继出现危机。tcl手机,则淹没在了喧嚣当中,几乎毫无声音。 第三方调研机构idc数据显示,全球手机出货量自2017年开始持续下滑,且头部集中效应明显。tcl通讯业务主要包含黑莓、tcl手机、alcatel(阿尔卡特)三大品牌,但其竞争优势不强,2017年总出货量为 4388 万台,年内录得20亿元亏损。 从挣扎到失败,从再挣扎到再失败,tcl的手机梦一次次破碎,这也最终让其成为了李东生“弃子”的核心原因。 “千年”不变的家电 跟羸弱的通讯业务所不同的是,tcl的黑电业务尚属头部玩家,但问题在于,即使在这个市场不断努力,可能也跟几年前没有太多的变化。 根据tcl集团披露的上半年财报显示, 彩电依然是tcl集团的主营业务——电视产品销量1351万台,同比增长37.8%,海外市场销量同比增长44.4%,海外销售收入占比为46.95%。其中北美是tcl增长的主要来源之一。 取得这样的成绩可能很大程度上并不是tcl本身所致,而是美国电视老品牌vizio的节节败退,这家公司在被乐视制造了一个收购骗局之后便一蹶不振,其失去的份额也由tcl承接。 “北美的增长原因很多,除了产品力在提升,很大机会还是竞争对手的内部问题。”tcl的一位高管承认,vizio的失手让tcl有了可乘之机。 将tcl彩电的增长称之为运气一点也不为过,因为在2014年之后,国内的彩电市场便陷入了死海之中,不仅仅是tcl,所有电视品牌都在艰难度日。 2014年,中国彩电市场出现30年来首次负增长,销量下滑7%,其中海信净利润14亿元,同比减少11.6%;长虹净利润5885.78万元,同比下降88.52%;康佳则亏损了4.7亿元。tcl多媒体虽然以1.9亿净利润实现扭亏为盈,营收额却下滑了15.5%。 tcl指出,2014年-2017年彩电行业的销售额持续负增长,国内电视机行业已产能过剩,而海外市场利润率低且有贸易政策风险。该公司2017年电视机业务的利润率仅为2.23%。 受制于技术和产品形态更新缓慢,电视市场在国内几乎没有任何机会。对于国内市场,彩电公司们能做的似乎只有一条:用牺牲利润的代价打价格战。 2015年,彩电业务所在的公司tcl 多媒体电子归属于母公司净利润 0.25 亿元,同比下降 86.8%,其中经营性盈利为 0.93 亿元,同比下降 69%,盈利能力遭遇大幅下滑。 tcl 对此给出的解释是,因为 tcl 多媒体电子第三季度在国内市场采取了更为积极主动地参与竞争而影响了毛利率水平,加之同期汇率剧烈变动的损失,三季度单季亏损 4.38 亿元。 奥维云网(avc)全渠道推总数据显示,2018年1~9月,国内彩电市场的零售额同比下跌6.3%,受房地产萧条影响,明年家电业将迎来真正的“寒冬”,彩电行业均价也在下降。 而对于成立不久的白电业务,需要挑战的则是一个个行业巨头。 比如在空调、冰洗、厨卫等细分家电领域中,面对格力、美的、老板等对手,tcl作为后来者目前只处于二线阵营。 “白电的增长速度很快,是因为之前并没有这项业务,基数很小,现在空调排全国第五,洗衣机第九,冰箱第十。”上述tcl高管评价,白电只是属于利用tcl品牌做一些边缘业务。 对于现在的tcl而言,新生的白电业务难以取得绝对的市场优势,一度做到全国第一的tcl手机开始被人遗忘,就连深耕多年的彩电市场也面临着增长乏力。这个曾经叱咤风云的家电巨头已然满目疮痍。 从这几项业务的本质来看,抛弃一个个累赘似乎也是合理之举。tcl也称,重组交易完成后,上市公司净利润率大幅提升,2017年从3.17%提升至10.5%,2018年1-6月从3.32%提升至7.36%。 “这47亿是按照评估值得来的,除资产之外剥离了150多亿的负债,剥离出5万多名员工,此次交易不仅仅是收到47亿现金这么简单。”李东生在几天前如此评价这笔金额。 可以判断的是,在李东生眼里,这笔智能终端的资产的确不值这么多钱,而他自身似乎也对被冠以几十多年的彩电大王这个标签不感兴趣了。下一个符号,他可能更希望是面板或者半导体大王。 (【2018】更新:2018/12/27 9:26:56)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