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佛山陶瓷网】用科学精神催化深圳科技创新发展 |
【2018】2019-5-29发表: 用科学精神催化深圳科技创新发展 日前,2019未来论坛·深圳技术峰会在深圳市南山区举行。这是一场产学研政资各界围绕科技创新展开的对接交流盛会。连日来,峰会上传出的诸多消息与观点,成为舆论关注的热点。记者注意到,峰会上,既有 用科学精神催化深圳科技创新发展日前,2019未来论坛·深圳技术峰会在深圳市南山区举行。这是一场产学研政资各界围绕科技创新展开的对接交流盛会。连日来,峰会上传出的诸多消息与观点,成为舆论关注的热点。 记者注意到,峰会上,既有全球知名科学家分享科学发展前沿成果的主旨演讲,也有企业家、投资人围绕基础科研发展与资本助推下创新动能的产学研创新生态高峰对话。 该场论坛由深圳市政府指导,深圳市科创委、南山区政府等联合主办,旨在集合全球科学之力,共同探讨学科交叉与学术创新,用科学精神催化深圳科技创新发展,催化深圳核心创新、产业升级、科研发展,推进科学主导的产业应用,构建深圳科技创新生态链。 加大科研投入 今年科研预算123亿元,5年增逾5倍 “未来论坛·深圳技术峰会放在深圳,没有选错地方。”深圳市副市长王立新在致辞时表示,深圳2018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增长率达两位数,新增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超过3000家,全市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达1.44万家,位居全国第二位。同时获批全国首批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建设了一大批基础研究机构。 王立新透露,2019年,深圳市财政科技研发资金预算规模123亿元,与2015年相比,5年间增长超5倍。 深圳科技创新仍存在高端顶尖人才紧缺、原始创新能力不足、重大创新平台缺乏等问题和薄弱环节,制约了可持续创新发展。截至2018年底,深圳全职院士总量41名,累计认定高层次人才12611人,较北京、上海等城市存在较大差距。以国家重点实验室为例,北京有116家,上海有44家,广州有20家,深圳仅有6家。缺乏重大科研基础设施和国家级基础研究平台,难以支撑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 王立新透露,深圳将以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现代工程技术等为突破口,实施一批重大科技专项,撬动高校、科研机构、企业、社会资本多方发力,在关键领域下真功夫,力争实现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可控。 深圳提出,将确保基础研究投入比例不低于财政科技专项资金的30%。打好实验室和基础研究机构建设的“组合拳”,坚持高标准、高起点推进鹏城实验室和深圳湾实验室建设,做大做强诺贝尔科学家实验室和基础研究机构,积极培育国家重点实验室。今年1月至3月,深圳继续保持科技支出力度,市财政科技累计支出82.33亿元。 日前,为支持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财政部发布关于粤港澳大湾区个人所得税优惠政策的通知。广东省、深圳市按内地与香港个人所得税税负差额,对在大湾区工作的境外高端人才和紧缺人才给予补贴,该补贴免征个人所得税。王立新对出席峰会的南方科技大学、深圳大学学生感叹,这是对人才真金白银的支持,面临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历史性机遇,希望他们早日学成归来,为深圳和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添砖加瓦。 打好“科技牌” 在培养产学研创新生态上出实招 “我们做应用创新,就是在科学家拓展的疆土上去建楼,基础研究的拓展是拓展人类认知的边界,我觉得这个意义是更重大的。”腾讯公司董事会主席兼首席执行官马化腾在峰会上说。他表示,深圳未来的长期发展,需要加大教育投入、重视医疗水平的提升以及医学院的建设,并注重城市人文的发展,做好这些才能提高对人才的吸引力。 马化腾认为,大湾区建设要打好“科技牌”,必须在培养产学研创新生态上出实招,深圳有很多优秀的科技企业,在科技湾区的建设中处在关键位置,科技企业要不断深化与湾区内的高校与科研机构合作,进一步推动成果就地转化。 为了推动产学研合作,2018年11月,马化腾联合众多知名科学家共同发起设立“科学探索奖”,腾讯基金会投入10亿元启动资金。“科学探索奖”每年将在基础科学和前沿核心技术方面的九大领域,遴选出50名45周岁以下的青年科技工作者,期望能够激励一代又一代青年人投入科学探索之中。 在马化腾看来,产业链的形成是相当复杂的,不是一家企业或一个城市能够承担的,科学也是无国界的,未来需要全球的创新资源能够联动,协同发展。他认为,中国在移动互联网的应用领域,创新是走在全球前列的,但基础科研领域还是有相当大的差距,需要国际之间的各种创新城市,能够实现更好地协同发展。“这需要政府、高校、科研机构投入更大的资源,进一步释放出产学研的潜能,把产业优势发挥出来。” 发力基础科研 “理论要有高度,应用要有价值” 在此次论坛有关基础科研发展的讨论中,马化腾坦言,深圳的高校资源还不算强,整个粤港澳大湾区虽然有一些好大学,但高校、科研机构、企业的联系还不够密切。 他说,过去十几年,深圳科技园区的人才主要靠外围输入,未来要长期发展,深圳需要加强对教育的投入,包括建立更多的高校、医学院等。之所以提到医学院,是因为如果没有好的医学院支撑,将不会有良好的医疗环境,很难吸引很好的人才。当然,吸引人才还包括营造良好的人文艺术氛围,比如建更多的博物馆、艺术馆。 南方科技大学数学系创系主任夏志宏直言:我们对基础科学不够重视。很多技术最本质的问题就是数学问题,希望国家对基础学科投资更多,而且是投资给年轻人。 “深圳市建了很多诺贝尔实验室,这当然是好事。但从科学的角度,其实应该吸引更多将来有可能拿诺贝尔奖的年轻人来深圳工作,科学家做出成就,往往是在获奖之前。”他说。 作为一个物理学家,上海交通大学鸿文讲席教授季向东表示,物理学最主要的目的是研究世界是怎么工作的,物理知识对今后高新技术的发展将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比如一个世纪之前发现的相对论和量子力学,已经走进我们的生活,gps不但用到狭义相对论,还用到广义相对论,量子力学还是理解半导体机制的基础。同时物理学教会了科学家怎么做科学发现和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这个方法本身非常重要。 中国科学院院士、香港科技大学讲座教授励建书则认为,数学是一切自然科学和工程的基础,现在的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等很多学科都需要数学,所以说科研的目标就是两句话:一是理论有高度,二是应用有价值,这应该是科学家所追求的目标。 资本助力 做好科研的“陪伴者”和“支持者” 资本,以其强大的推进力,一直担当着科研创新推动者的角色。有赖于资本的引导和助推,产学研各要素之间能够彼此融合、持续转化。 在产学研创新生态高峰对话环节,国内众多投资界大咖,就资本如何扮演好科研的陪伴者和支持者的角色,协助创新生态各要素最大程度发挥能力等问题,展开了深入讨论。 中国科学院物理所研究员、北京凝聚态国家实验室常务副主任和首席科学家丁洪说,可以让一批海归科学家和创业者聚集在一起,通过一些高科技,特别是一些颠覆性的技术,跟资本、市场结合,加快从基础科研和应用科研到成果转化的过程。另外,政府应该更加注重保护科学家创业的正当权益,保护科学家的知识产权。 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副所长马大为认为,科学原始成果要实现产业转化,是需要周期、需要平台的,无论政府还是风投都要理解这件事情。从科学家的角度来讲,要充分利用科技成果转化平台,不一定非要自己参与,但是一定要注重及时将科研成果转化,才能把事情做成功。 上达资本创始合伙人孟亮认为,资本参与科研的模式可以分两种:一是一些早期的基础科学,资本是可以介入的,但是要弘扬崇尚科学精神,必须是非盈利的,资本在背后作为公益性的主导力量,能够为这些基础科学做出一些贡献。第二,资本不仅仅是资本,也是资源,要努力探索怎样把资源连接起来,将一些能够看到应用方向的科研成果与企业对接起来,起到一个好的连接器的作用。 真格基金联合创始人、新东方联合创始人王强说,以前投资人看商业项目是从科学技术、商业资本着眼。但是最近几年,从全球来看,风向变成从商业有用性倒推追寻技术、科学和原理。王强呼吁,中国投资人也应该向更长远、更分散风险、更加理性的方向去投资,拥抱科学,拥抱未来。 南方日报记者张光岩 瓷砖相关 2013 50*200 25*200 900*1800 oshms18000 梵香1860 ,本资讯的关键词:科学精神2018科技创新高新技术创新发展新生态las科学家深圳市产学研催化 (【2018】更新:2019/5/29 18:57:21)
![]() |